当前位置:小城号 > 生活常识 > 正文

武汉九女墩在哪个景区(武汉东湖九女墩背后的故事)

探索者 生活常识 2024-05-31 11:19:26

最佳回答:

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东湖西北岸,有一纪念碑式的园林景点,碑上镌刻“九女墩”三个大字。这个石碑以及整个基座不是一整块条石凿刻的,而是石块垒成的。造型也不是很简单的四边形剖面,更像两座碑的组合体,顶端左右两侧还各有三个小方孔,绕过石碑,后面就是墓地,一个直径三米多的小土丘。1956年11月15日九女墩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
那么这“九女墩”究竟是讲述的一个怎样的历史故事呢?它和太平天国有着怎样的联系呢?这就是永宣接下来要详细讲述的。

太平天国壬子二年十二月(公元1853年1月12日凌晨),杨秀清指挥太平军采用地道攻城战术,炸开的文昌门附近城墙的砖石,太平军一拥而入,攻克了武昌。破城后,杨秀清传令:“官兵不留,百姓勿伤。”立时“杀妖”之声四起,城中一片混乱。清巡抚常大淳、提督双福、布政使梁星沅、按察使瑞元、提督学政冯培元、黄州道王寿同以及总兵王锦绣等大批官员被杀或自尽,守城兵勇大部被歼灭。两日后,杨秀清传令“止杀”,清扫街道,布告安民,欢迎天王洪秀全入城。同时,太平军发动和接纳本地的起义民众入伍。

然而,武昌并不是太平军的终点站,他们制定了顺江东下,取南京建都立国的方略,在武昌短暂休整后,太平军水陆大军50万直扑南京。最后,太平军顺利地完成了在南京建都立国的战略任务。对于太平军来说,武昌意义非凡,是他们攻占的第一座省城,为攻占南京做了最好的铺垫。然而,武昌并没有一直都掌握在太平军手中,前后有三次攻克,又有三次失守。而“九女墩”背后的故事就是发生在第二次失守的时候。

1854年九月初九日,湘军反攻武昌,汉阳,两城同时失陷。太平军武昌守将石凤魁、黄再兴弃城东走,清军在武昌城郊大肆屠杀散落的太平军和拥护太平军的民众。其中有九名本地籍的太平军女兵来不及跟上大部队,被清军堵在东湖附近,九名女兵誓死不降,和清军一番血战后,全部英勇战死。本地民众敬她们是巾帼英雄,于是偷偷地收集她们的尸骨,把落入湖中的几具遗体也打捞起来,合葬在东湖西北岸。为了防止清军的破坏和报复,不敢用“九女墓”命名,对外都称“九女墩”。

一年之后,“九女墩”四周相继长出梅花、桃花、梨花、杜鹃花、海棠、荷花、桂花、菊花、月季花九种花卉,乡民们认为这是九位女英烈显灵,幻化成九种美丽的鲜花。为纪念这九位巾帼英雄和这段历史,百姓们将这九种花栽种在东湖的各个地方(直到今天,这九种花成为东湖最美最有名的九种花花卉)。

太平天国覆亡后,“九女墩”的事迹一度被湮没。直到清朝灭亡,民国创立了,人们才开始宣讲和歌颂她们的事迹。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,武汉市人民政府将九女墩培土重修,为九女立碑作传。不久,湖北省政府将九女墩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当时东湖风景区的负责人万流一派人专程赶赴北京,请董必武、郭沫若、宋庆龄、何香凝、张难先等人为九女墩题词纪念。九女墩碑记由董必武撰,张难先亲笔书写,现镌刻在石碑上。这些题词镌刻在九女墩石碑上,人们踏青赏景、凭吊先烈时,都会诵咏一番。

董必武撰写《九女墩记》并赋诗云:

自求解放入天军,巾帼英雄著义声,

群众最怜英雄女,口碑传出足千秋。

九女墩碑左侧是宋庆龄题诗《无名烈士》:

其后,何香凝也题诗一首:

鄂中巾帼九英雄,壮烈牺牲后世风;

辛亥太平前后起,推翻帝制古今崇。

九女墩碑右侧是郭沫若题词:“东湖珞珈山,抗日初期我曾住。当时何疏忽,未知九女之墩在何处。九女者谁乎?均是太平革命女志士,姓名虽失传,碧血留天地。中国历史四千年,无名女英雄,为数何可算!请以九女为代表,丰碑谐日月,辉耀在人间。旧地重游会有时当来墩子献花圈。”

世事沧桑浮沉,历史车轮滚滚。如今,时隔近一百七十年,“九女墩”的故事早已经远去,当我们走近已是旅游景点的“九女墩”,发现在高高的花岗岩石碑顶端竟然有6个铜铃,在风的吹拂下,铜铃振振发声,再看那一旁的湖面怒涛拍岸,恰似那九名巾帼战士当年发出的激战之声,也似乎告诉时人要勿忘历史,珍惜当下。

参考资料:《太平天国史》

免责声明: 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,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,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站长QQ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